「舞動社區 -元朗四圍跳 」是一系列活動鼓勵大眾把藝術融入生活,把舞蹈從舞台搬到社區及生活空間, 並延伸入屋;從新的角度發掘社區並將生活其轉化為創作。「多空間」以元朗區為探索核心,把其歷史及特色文化轉化成舞蹈及跨媒體作品, 邀請多位不同媒介的藝術家、編舞家及舞者在元朗區不同地方進行創作及演出。
計劃共分為三期, 從不同角度深入發掘元朗區之歷史及文化, 並提供不同形式的舞蹈及藝術體驗。
攝影鳴謝: 陳柏康先生, 麥倡維先生, 鄭凱澄小姐, 鍾雪顏小姐, 鄭慧瑩小姐, 黃浩然先生
攝錄:馬才和
剪接:鄭凱澄
多項不同工作坊把舞蹈家與不同媒體藝術家配對, 他們合力帶領一系列工作坊,引導學員探索身體,運用身體及跨媒體進行創作。藝術家及舞蹈家們帶領舞者透過藝術發掘社區,認識社區, 並透過藝術思考社區的未來方向。鼓勵群眾從活動中感受身體與社區的聯繫。
課程由覺察及舞蹈訓練開始, 繼而進入社區,透過在不同社區環境中去感受地區的色彩, 並以不同元素及感官來啟發學員創作。學員到過元朗公園, 水頭村, 水尾村, 城門新村, 大江埔村及歐羅有機農場等不同地點, 每個地方有不同
氛圍, 不同歷史背景, 學員有不同感受, 身體也因而有不同回應。在導師帶領下, 學員大膽嘗試運用不同身體部位,從不同角度觀察空間, 透過舞蹈發掘社區中的不同層面,從而開拓語言的可能性。
課程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 認識社區的過程,經過磨練學員們也變得更敏銳, 更勇於表達。在《四圍跳 – 元朗舞蹈自由行》中演出的一連串環境舞蹈不單是學員的學習成果,更是錦田八鄉風土的藝術呈現!
舞蹈導師: 馬才和及嚴明然
舞蹈訓練(逢星期三) | 環境訓練(逢星期六) | |
日期及時間: | 1, 8, 15, 29/9/2021
6, 27/10/2021 3, 10/11/2021 20:00-22:00 |
18/9/2021 , 16/10/2021
14:00-17:00 13, 20/11/2021 14:00-18:00 |
地點: | 天暉路社區會堂 | 元朗區 |
舞蹈與陶塑表面上是動態與靜態的兩極,然而亦有空間、線條、力量等共通元素。學員從基本舞蹈訓練及空間觀察入手,學習舞蹈的元素,再將之運用到陶塑之中,以雙手在陶塑作品中留下力量、動態、甚至是空間的印記。學員們亦會互相觀察陶塑作品,閱讀創作者留下的印記,並將當中的感受轉化成舞蹈。在將感受轉化成陶塑和把陶塑以舞蹈呈現的過程中,學員以自己的理解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繫,繼而發展出個人的藝術語言。
除了以上的室內訓練,導師亦帶領學員進行戶外訓練。水尾村及城門新村帶來了豐富的環境刺激,磨練了學員們的覺察及表現能力,並社會中實踐他們的創作。學員們在《四圍跳 – 元朗舞蹈自由行》中以「家」及「記憶」為題,把過去三個月的經驗於錦田區呈現!
陶藝導師:譚曉怡
舞蹈導師:何明恩
日期:31/8/2021-5/10/2021 ; 26/10/2021-16/11/2021逢星期二
時間:20:00-22:00
地點:天暉路社區會堂及元朗區
科技的發達,手機隨意便拍攝到很多精彩的相片,然而用心去雕琢構圖、認真捕捉主角的神情及光量的調較,卻被人忽視了。
這個工作坊正是帶領學員由新視角去探索身體、舞蹈與社區的關係,從學習舞蹈去覺察環境,利用相片去訴說各人心中的故事。例如光暗的調較,每一位學員也變成燈光師;使用不同道具進行角色扮演,元朗劇院排演室及元朗街角都成為學員的舞台,學員透過相機放膽去設計心中的主角。
作為課程完結的演出及展覽,兩位導師及多位學員盡心盡力地去排練,把錦田的美好風光捕捉於鏡頭內,與大家分享成果;而舞蹈作品最終選取了在大江埔牌坊及美麗的雞冠山下呈現。
攝影導師:謝德文(柏齊)
舞蹈導師:廖向民
日期:29/8/2021-31/10/2021逢星期日
時間:14:30-16:30
地點:元朗劇院排演室及元朗區
身體探索可以無限大,回憶 / 視覺 / 味道均會帶來不同刺激;導師帶領學員作出不同嘗試,覺察身體,並進行不同的視藝創作。
「生活 / 人生 / 存在:對你黎講係啲乜嘢?」每一堂對學員來說都是新挑戰,不停向自己發問,透過創作不同的裝置去尋求答案;發現身體的可能性,例如走路的快慢控制、感受同伴的身體重量;互相模仿學習,並影響他人。
學員一直以來,在學習時的投入、享受過程;甚至演出地點一再更改,也不改他們的熱誠,願意付出額外的時間去進行排練,重新投入新環境,創作了一次又一次關於空間和身體的即興作品,在舞蹈與裝置互動下,成就了在歐羅有機農場的作品。
視覺導師:廖國康
舞蹈導師:余巧兒
日期:15/8/2021 – 21/11/2021, 逢星期日
時間:17:00-19:00
地點:元朗劇院排演室及元朗區
尋找久違了的元朗村落文化,了解及探索社區不同面貌,繼而舞動,一切從踩單車之旅開始。
導師先引領學生去探索身體, 尋找舞動的可能性; 然後展開豐富的錦田及八鄉地道文化之旅, 了解元朗多元文化色彩, 如: 潮洲、南亞與非洲、尼泊爾、原居民等。
整個旅程,老師與學員建立了團結精神,互相幫助, 互相認耐。每一次的單車隊20多人,導師耐心的講解景點歷史,共同建立了美好的回憶。
最後一堂 (7/11),大家互相分享旅程的得著和感受,然後用身體轉化成舞蹈, 完成整個踏單車與舞蹈的感動旅程… …!
導師: 馬才和及嚴明然
舞蹈訓練(逢星期日) | 環境訓練(逢星期日) | |
日期及時間: | 26/9/2021, 31/10/2021
19:30-21:30 |
3,10,17,24/10/2021
09:30-13:30 |
地點: | 元朗劇院排演室 | 元朗區 |
由「多空間」藝術總監馬才和主持,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元朗區不同界別藝術家、居民及社區工作者齊聚一堂,深入討論文化藝術與社區的發展、元朗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及藝術文化如何活化社區等論題!
第一場.
日期: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時間:晚上七時半至九時半
地點:錦田永隆圍 一九八三
主持:馬才和 (「多空間」藝術總監/八鄉區居民/)
對談及分享嘉賓:
蔡文元先生及李秀麗女士(大江埔比比書屋創辦人)
勞麗麗女士(八鄉錦上路生活館成員/視覺藝術家)
文國輝先生(市井錦田X八鄉平台社區工作者)
鄧國騫先生(錦田區原居民 /多媒體藝術家)
回應嘉賓:張月娥女士(八鄉居民/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舞蹈))
第二場
日期:2021年11月6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七時半至九時半
地點:錦田匯動青年館(元朗錦田公路119A號)
主持:馬才和(「多空間」藝術總監/八鄉區居民/)
對談及分享嘉賓:
馮汝竹女士(八鄉先鋒農場埸主)
馮美華女士(八鄉區居民/藝鵠創辦人/獨立藝術文化工作者)
高便蓮女士(玻璃藝術家/錦田區居民)
回應嘉賓:鄧國騫先生(錦田區原居民 /多媒體藝術家)
錦田從當年的農村,到今天的小市鎮,經歷過無數變遷。
已消失的、遺留下來的、改變了面貌的,錦田區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面貌、不同感受、不同魅力。
「多空間」透過「舞動社區 -元朗四圍跳 」聚集了一班元朗區居民、不同媒介藝術家及區內外市民。透過一系列工作坊及對話,從不同角度發掘錦田與大江埔文化,並將之轉化成舞蹈、陶塑、照片、裝置藝術及錄像等不同作品。
日期: 2021年11月27及28日, 12月4及5日
時間:下午2時至6時
地點:錦田區
費用:全免
創作者:鄧國騫
2018-2021
尺寸不定
長度: 1:23:56
地點: 永隆圍 一九八三
<<懶腰>>計劃自2018年開展,藝術家鄧國騫公開邀請參與者到訪其位處錦田的老家進行多次飯局,飯局後,鄧氏分一早一晚到同意進行探訪的參與者家作影像拍攝,兩節拍攝時間各30分鐘。早上,參與者選擇在其家中感舒適的位置坐下或躺下,鄧氏唯一拋出的問題是:「你今天將會做什麼?」,參與者可選擇回應、說話或保持沉默,然後鄧氏會躲到參與者無法看見的位置充當聆聽者。晚上做法類同,並跟參與者共進晚餐,間或參與者的家人一同參與。鄧氏在晚間拍攝則唯一拋出:「你今天最後做過什麼?」不論早晚的拍攝,30分鐘的時間足夠漫長讓不少參與者不經意徐徐說出那段日子縈繞心底的說話。
計劃在大館當代美術館展出時共完成並播放8人的影像,展出期間參與者的探訪和拍攝則持續進行,最終探訪20餘人。
2018年後歷經社會運動和疫情,不穩的世界局勢及瞬變的範式轉移依然,那時候的說話和影像就似成為時間囊存載了眾人跟當下截然不一的心境。
藉這趟發生在錦田的藝術計劃,<<懶腰>>回到計劃原點,當日的飯局現場,展出未曾公開放映的參與者影像。
寫於2021年
創作者:勞麗麗
2020-2021
地點: 永隆圍 一九八三
美好郊野風光的浪漫表象後,是躁動還是暗湧。
住客的耍樂聲漸遠,換上在漆黑中一對對明亮的眼睛,野豬們也是常客。
香港各地區農夫損失慘重。一眾人類豬生都為「搵食啫!」,坊間解決方法五花八門,甚至有「死亡恐嚇」。 牠們也在城市間遊蕩,在水池、商場、三色回收垃圾桶中耍樂、謀生。 誰才是不速之客?掀起市民一番討論,網上眾說紛云,但作為農夫卻逃避不了,繼續留在田野跟野豬日夜周旋。
或許欲望如同水流,循環不斷。
「多空間」藝術總監與外展及教育總監嚴明然走訪錦田城門新村村長鄭英明先生及勝發餅家麵包師傅蔡先生,了解他們如何在錦田區生活、成長、見證錦田區過去六十年的變遷。
攝影及採訪:馬才和、嚴明然
剪接:鄭凱澄
展示地點:鄭氏宗祠
「多空間」及i-舞蹈節(香港)藝術總監‧前城市當代舞蹈團及香港芭蕾舞團成員‧香港演藝學院高級文憑(舞蹈及戲劇),曾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紐約考察當代舞蹈及劇場‧英國里茲大學表演研究碩士‧2016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舞蹈)得獎人
2008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當代舞系,2006年獲獎學金赴廣州參加廣東現代舞週。曾參與之製作團體包括:動藝、香港舞蹈團、不加鎖舞踊館、多空間、東邊舞蹈團、新約舞流、回憶是美好的 等。參與演出包括《翻天覆地》、《界限‧街道圖》、《尋找許仙》及《球賽》等。近期編舞創作有《變》、《重覆》、《蛻》、《舞包山》及《活著》等。
譚曉怡先後取得社會學、藝術及文化管理學位,從不同切入點接觸藝術,致力於藝術策展、藝術行政及藝術教育,並多方面參與藝術活動,例如「點‧‧展」天水圍社區藝術展、由藝術中心及藝術在醫院舉辦的「藝術多關顧」以及港青創意藝術教育計劃的「城鄉共生藝術遊學計劃」等。
鄧國騫,混合媒介藝術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其創作路途始於對其原居民背景不間斷的追問,繼而發展出對存在本義及親密式美學的探討,緊扣其生命的進程與經歷。此思考體現於其作品,他淡化藝術和生活的界線,通過融和創作及人類種種矛盾意圖展現本質性、二元間的張力及感官節奏,往往展現出對稍縱即逝的時刻裡漫長的凝視。2009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亦為2013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得主。
本地資深破格音樂人梁卓堃(Edmund)於90年以獨立樂團Huh創辦人及主音身份被邀請到德國、日本及北京等地方表演,於同期成為商台節目《豁達音樂天空》監製之一,亦為自由頻道及滾石唱片策劃了不少推動獨立及搖滾樂的音樂會。Edmund曾為多位主流及另類歌手擔任音樂監製,如盧巧音、黃秋生、Black box及樂隊「朱凌凌」等。
「多空間」外展及教育總監及i-舞蹈節(香港)監製‧前城市當代舞蹈團及香港芭蕾舞團舞者‧香港演藝學院第一屆舞蹈系畢業,曾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紐約考察當代舞蹈及劇場‧‧逾三十年舞蹈表演、創作及教學經驗
何明恩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當代舞編舞畢業,樂於與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交流合作。演出包括:嚴瑞芳《Avator》、小息跨媒介創作室《我們的山》、黃靜婷《May Be Tomorrow》、盤彥燊《無題.弎》等。創作包括:流魂頌多媒體展覽 《都會部落》、CCDC舞蹈中心「真演出」《塌塌嵌》、i-Dance Festival 「尋找消失的海岸綫—原來港島西」環境舞蹈《緩》;近年亦嘗試梳理、表演以及創作技法,《Unlock Body Lab: Dance to be 2020》、牛吉地「心嗡」、駐場CCDC舞蹈中心創作及研究。
曾獲靳埭強設計獎及創新企劃獎。多年來曾為不同團體、機構及大專院校策劃不同形式的藝術工作坊及展覽,協助參加者以藝術連繫他人,社區以及個人時空,建立新的存在關係。廖國康認為藝術不只是一件可供觀賞的作品,而是能帶給創作者和觀眾一份別具意思的經驗。著有《混合媒介72個藝術活動》
高便蓮(KOKO)生於香港。先後獲英國考文垂大學藝術文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學位。自幼與土地連繫,關注土地和人的關係,創作喜以大自然為題,透過和自然的對話,與物料的感悟,擁抱生活,深觀生命。
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當代舞系,現為自由身舞蹈藝術工作者。曾與多空間、城市當代舞蹈團、香港藝術節和多個本地及海外編舞家合作。在校期間曾獲成龍慈善基金獎學金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外展體驗獎學金,前往北京參與「2014年北京舞蹈雙週」、德國「B12 dance festival」及希臘「One Small Step Dance Festival」等地交流。余氏亦醉心於創作,她曾參與編舞作品包括:《II》、《Loafer》、《srehto ehT》及 《玩下啫!》
現職攝影師和文化研究員。自2002年共同創辦策劃團體「民間博物館計劃」,社區計劃進行研究和展覧等工作。他記錄示威遊行、重建清拆事件和社區的面貌。展覽包括《影象香港當代攝影展2008-2009》、《家在.人在.菜園在》(2010) 。
香港人/自由身舞者。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並於紐約州立大學帕切斯學院作交流生。曾與多位本地和海外藝術家合作,如黎海寧(香港)、黃大徽(香港)、四度舞蹈劇場(香港)、Christine Gouzelis(希臘)等。現主要探索以即興作為訓練及演出,同時亦以Capoeira Angola為修練。
勞麗麗生於香港,現時在香港「生活館」學習務農之餘並探索「半農半X」生活方式,這種生活實踐促使她對另類生活模式、以及作為一位香港人兼藝術創作者的自主性作出提問。生活館生於反高鐵護菜園運動。現為探討、實踐新生活價值的實驗場。
藝評人黃志榮先生評論節錄
//鄭氏宗祠展現的三個作品(學員演出):
直播的專業舞者作品:
……新舊交替的歷史呈現, 節目以現場直播和即時網上分享形式展現, 這樣的安排, 也盡見主辦單位的盡力在疫情下的安排和協調, 展示活動的原貌。
……這是一個遊歷, 在不同藝術家狹小的創造空間, 看見無限的宇宙延伸, 就像在浩瀚宇宙中的納米世界。//
第二階段的演出及活動進行期間的影片及相片將於網上發佈,供市民大眾隨時隨地翻看!
製作團隊 Production Team
藝術總監及策劃 :馬才和
Artistic Director and Curator: Victor Choi-wo Ma
監製:嚴明然
Producer: Mandy Ming-yin Yim
助理節目統籌 :鄭凱澄 、嚴明遠
Assistant Programme Coordinator: Judith Cheng, Eric Yim
助理課程統籌 :鍾雪顏
Assistant Workshop Coordinator: Chung Suet Ngan
表演錄影及剪接:楊振業
Performance Videographer and Editing: Adrian Yeung
後台工作人員:冼泓鍵、陳樹強、伍潤強、袁子傑
Backstage Crew: Sin Wang Kin, Brian, Chan Shu Keung, Ng Yun Keung, Yuen Tsz Kit
參與藝術家 Participate Artists
舞蹈:馬才和、嚴明然、廖向民、余巧兒、何明恩、洪俊樂
Dance: Victor Ma, Mandy Yim, Liu Heung Man, Carmen Yu, Ho Ming Yan, Jonathan Hung
現場樂師及音響設計:梁卓堃
Live Musician and Sound Designer: Edmund Leung
視藝:廖國康、鄧國鶱、高便蓮、勞麗麗
Visual Art: Liu Kwok Hong, Tang Kwok Hin, Koko Ko, Lo Lai Lai
陶塑:譚曉怡
Ceramic: Rebeka Tam
攝影及社區導賞:柏齊
Photography and Community Research: Pak Chai
鳴謝 Acknowledgement (排名不分先後In no particular order)
鄭英明村長(城門新村村長)
Kok Kok
鄭玉球先生
鄭玉良先生(華興單車鋪)
永隆圍
錦田市井社區平台
吳惠娥女士
陳可欣女士
陳柏康先生
比比書屋
素苗
江元嬌村長(大江埔村村長)
Patrick Lam(Farm Cafe)
鄧英威先生
八記車房
勝發餅家
彩虹洗車屋
吳思衡
林靜莉
鄧浩薇
葉家慧
葉富安
鄭朗悅
區珮勵
梁碧君
鄭甜甜
許永欣
姚志浩
黃菊燕
楊雅倩
陳幼華
陳淯瑩
梁玉香
李海盈
鄧智珊
李慧莊
梁碧君
謝盈雅
莫佩儀
楊雅倩
賴雪敏
麥嘉輝
黃美玲
梁玉香
李海盈
朱曉彤
吳嘉玲
區珮勵
葉富安
張怡松
謝盈雅
孫潔麗
林康浵
羅心怡
利敏賀
李君樂
饒嘉琳
黎斯琪
黃浩然
黃家俊
梁詩朗
洪靜盈
李靜怡
張惠喬
胡運成
黃菊燕
李海珊
劉恬淩
劉浩銘
周希童
林康浵
林康淇
羅心怡
李文傑
張詠琪
鄧智珊
葉富安
麥嘉輝
莊靖
李海盈
陳詠湘
陳正傑
梁玉香
何倩瑜
利敏賀
吳品莊
張月娥
張美儀
賴雪敏
馬財合
馬振潮
感謝閱覽「網上四圍跳」2021!歡迎填寫網上問卷,讓我們將來的活動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