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藝術教育除了培養創作和表達能力外,也是人類進化及個人成長的重要養份,幫助個人的全面發展,對兒童成長在心智發展和學習能力均有正面影響。然而,多年來舞蹈教育方面的改革及舞蹈與學校本科教育的結合(Dance in Education)仍明顯不足。有見及此,「多空間」期望在藝術創作外,研發一系列關於身體美學、舞蹈欣賞、舞蹈創作、訓練及舞蹈結合教學與社會工作的新模式──「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系統」,以幫助學生在常規學習以外,發展多面向的興趣,開啟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獨立思考,鼓勵學員從聆聽身體和自身感覺開始,享受舞蹈創作帶來的樂趣。
「多空間」的「舞蹈與表演藝術証書課程」強調多元創作及跨媒體訓練;發展、培育學員個性及獨立思考能力;以舞蹈為主,引導學員從認識身體和自身出發,再結合劇場、環境、大自然及不同舞蹈元素作訓練。我們鼓勵學員終生學習,關注社會動態及世界潮流,協助學員積極裝備自己,成為「香港」之創作、表演及藝術教育人才。
「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是一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及推廣的長期項目,由「多空間」藝術總監馬才和研發並由外展及教育總監嚴明然協助發展,專為中學至大專學生、青少年、教師及社工而設,課程由身體出發,配合表演、創作、教育及研究訓練,旨在為本地年輕藝術家打好基礎,並發展一套以人為本、與時並進的創意舞蹈訓練方法,以藝術結合校本教學,鼓勵學生培養廣泛的興趣,提升學養。
「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結合不同舞蹈和形體的獨有訓練方式,從聆聽、理解和探索身體開始,透過觀察及想像發展肢體動作並累積舞蹈詞彙,尋找獨特的舞蹈語言,啟迪創作。這種不同程度的轉化或再轉化,突破傳統舞蹈教育模式,以「感受」為本,輔以「想像」,帶出無限創作及表達空間,為藝術教育帶來新氣象。
「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幫助學員了解身體,以呼吸練習及不同訓練方式、增加學員的耐力及靈活性,以轉化訓練方式引導學員融匯生活、舞蹈和不同藝術媒體,例如聲音、文字、繪畫、雕塑、錄像等,開拓身體潛能,發展肢體動作、延伸表演幅度。課程特意為有志投身演藝行業的年輕人、在職社工和教師而設,除可奠定舞蹈及形體基礎,更能為參與者累積創作及演出經驗,而在職教師及社工則可學習於工作中活用「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達致創意教學,助人自助。
課程為期一年,共分兩個學期(全年合共訓練208小時)
全期訓練100小時
全期訓練108小時
課程將因應學員能力調整,授課方式包括舞蹈室訓練、講座、課堂討論、戶外訓練、獨立及個別指導、寫作、研究報告、學員創作滙演、實習及演出等。
授課語言︰廣東話,輔以英語及普通話。(包括中文及英文課堂讀物)
藝術總監及課程總設計
「多空間」及i-舞蹈節(香港)藝術總監‧前城市當代舞蹈團及香港芭蕾舞團成員‧香港演藝學院高級文憑(舞蹈及戲劇),曾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紐約考察當代舞蹈及劇場‧英國里茲大學表演研究碩士‧2016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舞蹈)得獎人
課程設計
「多空間」外展及教育總監及i-舞蹈節(香港)監製‧前城市當代舞蹈團及香港芭蕾舞團舞者‧香港演藝學院第一屆舞蹈系畢業,曾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紐約考察當代舞蹈及劇場‧‧逾三十年舞蹈表演、創作及教學經驗
「Surge Production」及「世界仔」之創作總監;舞台及電影設計及監製
舞台攝影師及導師、生活設計師。全職為各大小藝團及藝術機構拍攝,以相機觀看藝術演出為生。199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赴紐約深造。經常將拍攝的「舞台」延伸至成香港人生活的環境
2010 年畢業於由香港藝術學院 (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 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藝術文學士學位課程,主修攝影。現職為專業攝影師及兼任攝影講師
Pilates 及 Gyrotonic® 認可教師;霹靂啪嘞身體劇場、OO合和身隨意舞創辦人
有生命、有呼吸的實體,成分大多為水、碳及其他礦物質與化合物。原子結構穩定,能思考宇宙的浩瀚,與飄忽微笑之簡單動作,就是我,亦即是你。唱片監製/音樂人/前.…Huh!? 結他手、主音
創新企劃獎以及靳埭強設計獎得獎者。香港原創版畫創辦人之一 ,亦是名從事本地社工督導以及內地社工機構顧問的社會工作者。曾為青少年服務、 精神復康、戒毒輔導、婦女服務、長者服務、兒童緊急住宿服務、女童宿舍服務以及大專院校帶領藝術創作活動。曾帶領四川地震受災學生的工作坊、香港中文大學「安心自在行動」及學生領袖計劃藝術媒介活動。
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最佳服裝設計」及「最佳化妝造型」得獎人;2003 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進獎」(戲劇)得獎人;2008 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劇)得獎人
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高級講師(媒體設計);多媒體設計師及劇場導演;軟件工程師
香港大學藝術及比較文學(榮譽)學士,於1970至1980年之活躍視覺藝術家。於繪畫、雕塑、裝置藝術、表演藝術、演戲與陶藝皆有所涉獵,同時在中學任教視覺藝術18年。近年致力於不同的大型社區藝術項目,推廣社區藝術予年青人。透過到訪不同的公共空間和參與社區明白社區與群體之間的連繫,亦希望發掘一個自主生活模式的可能性。
俞若玫,獨立創作人,有寫小說,評論及詩,也策劃社區藝術計劃,五年前成立「銀青乒乓」推動creative aging社會價值。同時,繼續在劇場實驗文字,身體,音樂,意象的互相生成的關係。
接觸即興老師、即興表演者與編舞者。他是韓國AIAE(亞洲即興藝術交流)的創辦人,2007到2013年與席琳.芭葵共同執導ET AUSSI舞團。2012年加入i-舞蹈節亞洲網絡
古舞團負責人接觸即興活動創辦人,2019國家文藝獎(舞蹈)得主,‧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
香港舞蹈年獎多屆得獎人;2003 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成就獎」(舞蹈)得獎人;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傑出藝術貢獻獎」得獎人
前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者;前香港演藝學院教職員;自由身舞蹈老師及編舞;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首屆畢業生
BCDC舞蹈學校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前香港舞蹈團舞者;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首屆畢業生;曾為不同類型團體編舞;多次擔任舞蹈比賽評審
北京生活舞蹈工作室創辦人、編舞和舞者;中國當代舞蹈劇場先鋒
來自美國的克里斯・艾肯,為史密斯學院及五院聯盟的舞蹈系副教授兼碩士課程總監。多年來投入即興舞蹈及接觸即興的實踐、表演及教學,並廣泛與不同的即興舞蹈藝術家合作,其舞蹈廣受好評
通知